沉香(白木香),別名土沉香、女兒香、莞香、牙香樹等,為瑞香科植物。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(Lour.)Gilg含有樹脂的木材。其香自然,淡雅怡人,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和特有珍稀植物,分布于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福建等地。具有行氣止痛,溫中止嘔,納氣平喘之功效。常用于胸腹脹悶疼痛,胃寒嘔吐呃逆,腎虛氣逆喘急。
沉香被譽為“眾香之首”,檀香、龍延香、麝香排名其后。
是一種高級的香料,香味持久穩定,是各種名貴香水中不可或缺的穩定劑;
是一味頂級藥材,在1600多種藥方里面都有沉香的配方;
是大多宗教的圣物,在宗教里它是唯一能通三界的圣物;
是一種養生佳品,對心血管和人體臟腑有很好的養護作用;
《本草綱目》:沉香,氣味辛,微溫,無毒。主治:風水毒腫,去惡氣;主心腹痛,霍亂中惡,邪鬼疰氣,清人神;調中,補五臟,益精壯陽,暖腰膝;補脾胃,益氣和神。治氣逆喘急,大腸虛閉,小便氣淋,男子精冷。
沉香的文化
沉香在我國使用的時間非常早,目前能夠找到文字記載的最早時間是在漢代。早在先秦時期,我國就已經有用香的習俗。只不過,那時所用香料主要是草木香,如澤蘭、艾蒿、佩蘭、郁金等。根據《周禮》的記載,先秦用香主要是在祭祀天地等場合使用。
漢代時,隨著疆域的擴大和絲綢之路的出現,以蘇和香、沉香為代表的多種樹脂類香料進入中國。香料的使用也逐漸由“燃”向“熏”轉變,在熏香時,樹脂類香料往往和草木香配合使用。故在漢樂府詩中有“博山爐中百合香,郁金蘇和及都梁”的記載。
隋唐時期,佛教文化興盛,中外文化交流頻繁,多種用香方式和器物傳入中國。隨著香與佛教的關系越來越密切,香成為了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供養。在當時的佛事活動上,都會用到上等的沉香。這一時期,涌現出大量制作精細、華美異常的香器。無論是外來的佛教,還是本土的道教,對于用香都有很多的體現。
宋代是中國香文化發展的全盛時期。香文化從皇宮內院、文人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普通百姓,遍及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文人雅士不僅用香,還親手制香,并呼朋喚友,鑒賞品評……文人之間聚集在一起,經常設香席或“試香”。香席和試香都是文人之間組織的品評新制作的香并相互交流的形式。香料來源的擴大,使宋代所用香品更加豐富,合香成為普遍形式。而沉香以其沉穩的特性,被當作核心的定香使用。加之品性獨特,卓然不群,與文人氣息相通,致使其廣受喜愛。
明清時期,由于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,除了歲貢和走私外,海外的香料大大減少,而我國的野生沉香資源已經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。所以,自明代開始,人工種植沉香有了蓬勃的發展。這一時期,不同人群的用香方式也出現了差異。宮廷用香極盡奢華,沉香制成的朝珠、沉香雕刻品成為沉香應用的新領域。而百姓用香輕巧實用,與曲徑通幽的園林場景相映成趣。從清末到民國,包括沉香文化在內的諸多傳統文化均走入低谷期。
21世紀,隨著我國經濟的再次騰飛,綜合國力的日益強盛,民族自信心也進一步增強,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沉香的價值,這也使得包括沉香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再次出現復興。
中國的香文化經歷了從最初只作為祈求上蒼保佑的祭祀活動,到后來把香料融入熏香、配香、點香、灑香、沐香等日?;顒?,再到以香料入茶、入藥、入紙、入墨、入扇、入酒等藝術行為化的發展過程。它不僅見證了中華民族悠久、燦爛的歷史文明,更在其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